《心经 》:给你心静的力量,活出自在安宁的自己

明朝的王阳明曾说:“山中之贼易治,心中之贼难防。”而这贼就是内心的烦恼。

我们首先要了解烦恼是如何产生的。戒色网 - 戒淫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38245.html

人生的所有不幸福,不过“苦厄”二字

人的一生中,不会总是幸福。人生所有的不幸福,不过“苦厄”二字。

“苦”是苦痛,“厄”是困难;或者说“苦”是生死苦果,“厄”是烦恼苦因,能厄缚众生。佛教认为,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有烦恼,本来就是苦的。故有“人生八苦”。

两者都是因为人执着于五蕴不空所致。因众生将自己看成真有实体,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苦痛。

图片

人生“四大苦”,逃不掉、避不开

人生“四大苦,众所周知“生老病死”。

当年,悉达多太子外出,在路上见到苍老的人、生病的人、死去的人,不由得大为震惊,自己和家人也会经历“老”“病”“死”的痛苦吗?仆人告诉他是的,这也正是悉达多创建佛教的初衷。

试想一下,你过去、现在或将来也必然会经历“老”“病”“死”的过程,你能坦然接受吗?而这些又是你不能改变的,怎会不苦?

再说说“生”。婴儿降生时,从温暖、安全的子宫,通过产道的挤压,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,对这个弱小的生命体而言,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,所以婴儿出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。

烦恼无处不在,执着就像一张蜘蛛网

经常碰见不喜欢的人、物是苦,叫作“怨憎会”;

要与喜欢的人分开是苦,叫作“爱别离”;

希望拥有的东西却得不到是苦,叫作“求不得”;

人生是有多少不幸福、想不开是由这“四苦”引起的。

执着就像蜘蛛,织出种种烦恼

众生的苦痛、困难,不外乎内、外两种:内是属于自己身心的,外则是外在环境因素引起的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炽盛,前四种即属于身心的苦,后四种则是外在引起的痛苦。

产生痛苦的关键,就是执着。

身心之苦是由于将自己看成实体而造成的;后四种的苦是执著于“有”。

有情生命因为对“有”的认识不足,因而总是在“有所得”的心态下生活,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们生起执着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会执着财富、执着地位、执着情感、执着信仰、执着生存的环境、执着拥有的知识……

由于执着,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占有、恋恋不舍的心态,同时也给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。

如果我们看破了世间的是非、得失、荣辱,无牵无挂,破除了执着,自然也就不会再有苦恼。

照见一切皆空,能度一切苦厄。

《心经》中多次提到“空”,如“五蕴皆空”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等,这里的“空”指“空性”,并不是否定世间万象,”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;当条件改变时,现象也跟着改变,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。

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,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,皆空无自性,虚空无实,不应执着,无须追求。

“照”不是用光去照,明心与自然母体合明叫“照”,即自我之真心本体,通过自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接触到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叫作照。用自心智慧之明,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,即是照。

认识到“苦厄”源自于心,通过心中的般若智慧证悟“一切皆空”的道理,心无挂碍,得解脱自在。

智慧的佛法、慈悲的佛心 学佛修行

智慧的佛法、慈悲的佛心

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得到大智慧。只有有了智慧,才能够断烦恼、破无明。佛菩萨把我们人道称为烦恼道。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烦恼,比如身体不好了,家里钱不够用了,孩子的教育培养等,各种烦恼会伴随着人的一辈子。学佛...
傲慢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学佛修行

傲慢是修行最大的障碍

《论语》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圣人,中国人讲的圣贤,大圣大贤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,有他的才华,有周公那么样的能干,但是怎么样?他骄傲,「使骄且吝」,他吝啬、他骄傲,孔子说那是假...
宣化上人:谁若想得度 谁就念佛 学佛修行

宣化上人:谁若想得度 谁就念佛

为什么要念‘南无阿弥陀佛’呢?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有大因缘。阿弥陀佛在因地时,就是他没有成佛以前,是一个比丘,名字叫法藏。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,每一愿都是要度众生成佛的;其中有一愿是这样说的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