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修行 慈心不杀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751
文章
0
粉丝
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

学佛修行 慈心不杀_学佛修行

杀生的「生」,是指一切有生命能活动的动物。牛羊鸡狗,蚊虫蝼蚁,固然都是动物,人也是动物之一,不过人类比较有理智,所以為万物之灵长。凡是用刀、枪、毒药,或任何一种残忍的手段,去杀害人或其他的生物,这都叫做「杀生」。杀害的方法:如果是自己亲身去杀的,这是身业犯罪;如果是指使或者口头同意别人去杀害的,这是口业犯罪;如果是见杀随喜,也就是说看到别人在杀害,自己内心起欢喜的,如见到别人打架,在心里头呐喊:「打!打!让他死!让他死!」这是意业犯罪。对佛教來说,以上皆是违犯了「不杀生」的戒法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924.html

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城的只园精舍时,有一天到外地去,途中看到许多儿童在水边玩鱼,佛陀就问那些儿童说:「孩子!你们怕不怕苦?苦对你们好不好?」

那些儿童回答说:「啊!佛陀,我们很怕痛苦,我们不愿意受苦。」

佛陀听了以后,就对他们说:「你们不愿受苦,你们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和你们一样害怕痛苦,你们不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上。」

一切众生,只要是有生命的,谁不贪生?人是万物之灵,知道要求长寿,保全生命,其他的生物虽然不比人类聪明,但是求生之心对於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。无论是天上飞的,地上走的,当人类要伤害它们的时候,便知道赶紧逃命,当它们饥饿的时候,也知道四处寻食,这种种的表现都是告诉我们,不要杀害它们,因為它们也是要活下去的。

杀生是十恶业之一,也是根本大戒之一,在佛法戒律中是绝对禁止的。造了杀害众生的恶业,必然堕落恶道受种种的苦,等於是杀害自己,我们何苦造业來杀害自己呢?持戒是一种福业,能够持守戒法,止恶行善,这比布施身外之物更加殊胜,自己愿意克制自己的私欲,以自己的心去推度、体会别人乃至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,愿一切众生永离众苦,这种的心情,就是佛教「与乐拔苦」的慈悲精神。

佛法流行世间,首先就是為了实现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和乐生存,因為三界六道的有情均是自己多生累劫的亲人,為了尊重个体的生存,所以不得杀生,包括自杀。如果不是故意存心的误杀,不构成重罪,但是也负有责任,在杀害众生当中,以故意杀人的罪业最重。对於杀人,政府固然有专条的法律,但是法律只能制裁於凶杀案成立以后,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却是可以制止於凶杀案未成立以前,因為持戒的人就不会去杀人了。法律上只能一命抵一命,而不能一命抵多命,一个人如果杀了两条人命以上,或者消灭了杀人的证据,法律就无法裁判。但是,在因果报应來说,一人杀了许多人,必定要多生多世去偿还命债,消灭了证据,也许一时可以逃避法律,但绝不能逃脱因果律,所以我们应该知所戒慎。

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记载,佛陀曾向一位名叫难提迦的居士,谈到杀生的罪状。
佛说:「杀生有十罪,何等為十?

一者、心常怀毒,世世不绝;

二者、众生憎恶,眼不喜见;

三者、常怀恶念,思惟恶事;

四者、众生畏之,如见蛇虎;

五者、睡时心怖,觉亦不安;

六者、常有恶梦;

七者、命终之时,狂怖恶死;

八者、种短命业因缘;

九者、身坏命终,堕泥犁(地狱)中;

十者、若生為人,常当短命。」

众生因為我执、我见太重,一切动作往往有害别人,现在造恶因,将來必定受苦果,合起來看,正是损人又损己。损害别人的事,我们不去做,不造恶因,将來也没有苦果,这正是利人又利己。所以,我们应该发慈悲心,断恶修善,多积善德,培植福业,这才是学佛修行的根本。

落实是真修行,明白是真智慧 学佛修行

落实是真修行,明白是真智慧

真正念佛人,他的生活表现决定是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」。看破是什么?对于世出世间一切理事、因果清楚明白,那叫看破。放下是什么?心里面对于世出世间法,一丝毫都不沾染;不是事情不做,事情照做,做得比别人...
心地清净,行为善良 学佛修行

心地清净,行为善良

  在这个世间修好因。好因: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佛都是讲这个,就这三桩事情,这是性德的流露,自然的流露。怎么个修法?最精要的纲领,这是简单不能再简单的,两个字「净、善」。心要清净,净生慧,善生福。智慧,...
熏习,一天都不能中断 学佛修行

熏习,一天都不能中断

佛讲过,你在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,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,你自己的意思都是错误的,你是凡夫知见,你是轮迴知见。随顺你自己的意思,你决定造轮迴业,这佛讲的是真话。没有开悟之前,怎么办?随顺佛的教诲,你经教不...
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 学佛修行

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

佛对于一切众生示现清净不染,现身说法。他常常教导我们,学习要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这一句话佛在经论上不晓得讲了多少千遍万遍。我们对经文记不住,这句话能记住,为什么?遍数太多了。学佛怎么学?就是这样学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