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清玄:惜福的外祖母

妙无菩提
妙无菩提
作者
3177
文章
0
粉丝
行善积德评论5阅读模式

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,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,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,但我清楚地记得关于她的两件事: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详,并未受病痛折磨;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。她之所以那样俭朴,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,而是她认为人应该“惜福”。

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,因此到了晚年她还时常捡菜汤,把菜盘里剩的菜汤端起来喝掉而不顾子女的劝阻。她也要求我们吃饭时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,常吓唬我们说:“不捡拾干净,长大了会生猫脸。”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,她也捡起来吃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34797.html

除了这些,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,要丢弃的书籍、簿本、纸张,绝不与污秽垃圾混丢在一起,须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烧。

她过世的前几年,常有人问她长寿的原因,那时她不仅长寿,身体也健康,她总是回答说,可能是因为惜福。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,才能福寿绵长。

我当时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,后来读了明朝学者袁了凡先生的《了凡四训》,书中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,卜了他一生的吉凶,其中有一条是说到他补贡生的时候,一共吃了“廪米九十一石五斗”,他感到十分可疑,直到补了贡生时他一算,正好九十一石五斗廪米(按明朝学制,贡生之前是廪生,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,按月发放,所以易于计算)。

了凡先生从此“益信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,澹然无求矣”。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注定,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,不就是在提早损伤自己的性命吗?

我们常见到年轻时过度放纵的人,到晚年总受疾病的折磨,或沦为贫苦无依,有的人更是等不到晚年,足见经典中所言句句在理。

近读弘一法师的演讲集,他谈到“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”,首要就是惜福,然后才是习劳、持戒、自尊。因为他认为在末法时代,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,若不爱惜,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,就要受莫大的痛苦。

至于惜了福又怎样呢?法师说:“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,也只好享受二三分,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;诸位或者能发大心,愿以我的福气分享一切众生,共同享受,那更好了。”

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习于劳动、持守戒律、自我尊重,因此,惜福是作为佛教徒要做的第一件事,不能惜福则不能言及其他。婆娑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,我们可曾见过一个沉溺酒色、纵情逐欲的人能够自尊、清明而活得健康和长寿的吗?

惜福不是少福,而是惜福得福,这就是平淡之人常享高寿的原因了

 

看不见的推手:表哥发达的原因 行善积德

看不见的推手:表哥发达的原因

前几天,我和公司里的同事聊起了德行和培福这件事,一个刚刚毕业没多久的小男孩,无比肯定地说道:“时势造英雄,苦难社会容易培福。现在这个社会都是各人顾各人,太难培福了。” 我非常惊讶于他说出这番话,也不认...
妻子赈灾,为夫赎罪 行善积德

妻子赈灾,为夫赎罪

上海的张浩仁,平日外君子而内小人,为人阴恶多端。但他妻子李氏为人慈善,喜好布施,常规劝张浩仁,但张根本听不进去。 张浩仁病逝时,四川、云南和贵州三省灾荒惨烈,每日死人数以千计,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。李...
人为什么要行善积德? 行善积德

人为什么要行善积德?

《三世因果经》主要讲人的善恶因果报应规律。你做了善事,得福报;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,得恶报。这就是大家知道的“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;时候一到,全部都报。” 每一个人都想得福报,儿女都好...
积累阴德到底有多厉害?(深度好文) 行善积德

积累阴德到底有多厉害?(深度好文)

中国历来有积阳德、积阴德之说,积阳德就是为他人做了善事,并被人知道,赢得了他人的赞誉或应有的回报,这种善报是在可看见的时空中完成的。 积阴德却不同,为他人做了善事,但不被世人知道,这种善报只能通过不可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