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喜舍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

慈悲喜舍是性德的自然流露,但是性德流露还要靠修德的帮助。修德功夫不到家,性德不会现前!性德流露了,当然就是此地所说的『哀矣不伤,乐而不泆』。这两句都是讲慈悲喜舍得其正,不会产生流弊,不会产生副作用。这两句话在此地用意很深,也非常的重要。我们佛门常讲,佛法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可是佛门也盛传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有很多人他学佛法学呆了、学死了,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,他很好,一天到晚都慈悲,惹了一身的麻烦。

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,不择手段的去欺骗人,那个慈悲的人就太好骗了。你已经被人家骗了,自己还以为自己在修慈悲,这个冤枉!所以慈悲喜舍要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。这两句顺序不能颠倒,为什么先要讲止观双成定慧,然后才讲慈悲喜舍?你没有定慧的基础,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33006.html

你明白这个道理,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,我现在是先修止观要紧。我定慧没有成就,我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;定慧成就之后,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,为什么?你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你有神通、有慧眼,你把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谁也骗不了你,谁也瞒不了你,这个时候才能行大慈悲、大喜舍。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33006.html

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为基础,他有定、有慧,那个慈悲、方便就能够摄受教化一切众生。由此可知,定慧没有成就,哪来的慈悲、方便?没有。慈悲是感情用事,方便是不守法度、不守规矩,那哪叫方便。所以一定要懂得,佛门的慈悲、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后,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。

慈悲方便是建立在戒定慧,慧学的基础上,这才行。如果不是慧学基础上生的慈悲方便,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。心是好心,但是事情做错了。这个事情做错了,还是一样要负因果责任,不能说我不负责任,这个不可以的。由此可知,慈悲方便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程度,是讲到感情与理智,不要太感情用事,要理智。

恆顺众生、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,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,与净念相继相应,与都摄六根相应。色见不见?见;声闻不闻?闻,见色闻声不为所动,不是不见,不是不听,你一见一听,叫随喜、叫恆顺。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,那就是功德,决定不生烦恼,决定不被它所转。

『大慈大悲喜舍声』,这是起用,自性起用。慈悲称大,后头「喜舍」也大,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。之所以称大,就是用的是清净心、平等心;如果慈悲喜舍里面有分别,就不大,那就是世间人的慈悲。佛菩萨慈悲没有差等的,没有分别的,没有执着的,心地永远清净平等,所以这个慈悲就称之为大,这是自性的大用。

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学,自己能够守住戒定慧,慈悲就没有问题了。这个慈悲是跟性德相应,方便也不违背道德。在中国,守住五常八德,那个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,不会产生副作用。我们前面也跟诸位说过,心是孝悌忠信,这要记住,心是孝悌忠信。你是什么心?孝悌忠信的心。身是礼义廉耻,行是仁爱和平,这样你随缘就没问题,恆顺众生、随喜功德就没有问题,这是要懂得的。

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。他没有休假,他没有求报酬,他的工作是尽义务的,他没有要报酬。推动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爱心,「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」,这个力量在推动他,他不是名闻利养推动,这就是佛法常讲的「慈悲为本」,慈悲在推动。他所作所为那是「方便为门」,我们佛门里面讲的善巧方便。表现在外面是善巧方便,里面的动力是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「于一切法增长爱乐」。

你能对一切法真正生起爱心。心里头贪瞋痴慢从这个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真的没有了,贪瞋痴已经融化了,变成戒定慧。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、就是善巧方便,佛法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这两句话从哪里说出来的?为什么有这么两句话?这两句话我们听了几十年,自己也会说。这两句话从哪里来的?我们现在才搞懂,现在才明白。

 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