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积福报论

18668471455
18668471455
订阅者
77
文章
0
粉丝
行善积德评论1阅读模式

自古圣贤皆言:"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"(《老子》)又云:"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"(《周易·坤卦》)此非虚言,实乃天地运行之理。人若修德向善,福报自生,纵遇灾厄,亦能转祸为福;若心存恶念,纵得一时之利,终必招致祸殃。今举数例,以证善行得福之理。

一、福压百祸,善灭百灾——宋景公三善言退荧惑戒色网-https://www.jiey.org/44096.html
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载:春秋时,宋景公当政,天象示警,荧惑(火星)守心(象征君王有灾)。太史子韦曰:"此乃大凶之兆,可移祸于宰相。"景公叹曰:"宰相乃治国之臣,岂可因我而受祸?"子韦又道:"可移于百姓。"景公正色道:"百姓若死,君何以存?"子韦再言:"或可移于岁(粮食收成)。"景公凛然曰:"岁饥则民饥,民饥则君危,此非仁君所为!"子韦闻言,拜贺曰:"君有此三善言,天必赏之,荧惑当退。"是夜,火星果移三舍,宋国免于大祸。

景公不忍以灾祸转嫁他人,宁自承其难,此心至善,故感天动地,灾消福至。可见,善念一动,天必佑之;德厚之人,祸自远离。

二、一正镇百邪——杨震拒金,子孙显贵

东汉杨震,以清廉闻名。任荆州刺史时,故人王密夜赠十斤黄金,曰:"暮夜无知者。"杨震正色道:"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?"王密惭愧而退。杨震一生清正,家无余财,然其子孙皆显达,四世三公,门庭赫奕。《后汉书》称:"杨氏累世清德,福泽绵长。"

杨震不欺暗室,心存正道,故邪不可干,福报自至。此正合"一正镇百邪"之理,人若持身以正,纵有百般诱惑、千种灾劫,亦不能侵。

三、修德积福,荫及子孙——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"

北宋名臣范仲淹,少时家贫,日食粥一盂,仍勤学不辍。及第为官后,倾尽俸禄置"义田"千亩,赡养宗族贫者。又兴办"义学",使寒门子弟得以读书。其子范纯仁、范纯礼等皆成一代名臣,范氏家族八百年不衰,至今犹有贤才辈出。

范仲淹曾言:"吾生平之志,不在温饱。"其心系天下,故福泽绵延子孙。此乃"修心修德,便是为自己和子孙种下福报的种子"之明证。

四、心若向善,福自降临——了凡四训改命之说

明代袁黄(号了凡),幼时遇孔先生算命,言其寿仅五十三,无子,且科举名次已定。后遇云谷禅师,告之曰:"命自我立,福自己求。"袁黄遂发愿行善,日积一德,数年之后,命运大变——得子、延寿、高中进士,远超算命所言。其作《了凡四训》,详述改命之法,核心便是"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"。

此例可知,福报不在当下,而在未来;不在显眼处,而在细微处。袁黄初行善时,未见其效,然持之以恒,终得善果。

《尚书》云:"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"历史昭昭,善者得福,恶者招祸,非虚言也。故曰:

福压百祸——如宋景公以善言退天灾;

善灭百灾——如杨震以正气镇邪祟;

一正镇百邪——如范仲淹以德业荫子孙;

心善福自至——如袁了凡以善行改天命。

人生在世,不必汲汲求福,但当存善心、行善事,福报自会如影随形。心若善,福自至;行若正,天必佑。愿世人皆明此理,广种福田,自得福果。

快速增加福报的方法 行善积德

快速增加福报的方法

一戒杀放生: 归依佛法的人,要有慈悲之心。不能戒杀,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。我门在日常生活中,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。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,现在回想起来...
帮助流浪动物的福报 行善积德

帮助流浪动物的福报
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…… 每次读到这首词,我都会被词中充斥着无尽的气魄抱负所震撼,也回想起我小的时候。 小时候最喜欢冬天也最期待冬天,因为一到冬天马上就要过年了;而且又能看见雪。到了下雪天就可...
助印行善 脱离灾难 行善积德

助印行善 脱离灾难

作者:廖崇名〈台湾〉 我有一段与佛结缘的灵验事迹,想要让大家知道,亲近佛法的好处。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当兵前。那时候,我还在台北的一家餐厅当学徒,因为家住桃园大溪,离台北有一段距离,所以就住在餐厅里,晚...
最积德的七件事!你做过几件? 行善积德

最积德的七件事!你做过几件?

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:为人莫做亏心事,举头三尺有神明。人们都想得福报,儿女都好,都有前途,父母长寿,怕凶事横祸降临自己的身上和家中。但是要想得到福报,无灾无难,就要做行善积德之事,不做损人利己的坏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